唐汉中医药网 首页 > 内外兼治> 正文

中风后遗症的针灸治疗与自我保健

2012年12月23日 13:25
字号:T|T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西医称脑血管意外)后遗留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肢体麻木、痴呆等功能障碍及症状。中风后遗症属中医“偏枯”“偏废”“风痱”等病证范畴。中风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其后遗症期的治疗和自我康复保健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有着悠久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且还在不断发展和创新,是目前临床普遍采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头针、体针和腹针。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多用于脑源性疾患。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命名了“头针线”,并确定了其相应的主治症。这些“头针线”就是我们临床用于针刺的部位。中风后遗症的患者也可以用手指叩击或者按摩这些头针线,从而刺激和激活相应的大脑皮层,调节和恢复其正常生理功能,有助于中风后遗症的康复。下面介绍几条常用的头针线:
  1.顶中线在头顶部,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的直线。主治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高血压等。
  2.顶颞前斜线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百会穴前1寸)至颞部胆经悬厘穴引一斜线。主治运动功能障碍,可将全线分五等分,上1/5治下肢运动异常,如瘫痪、无力、关节痛等;中2/5治上肢运动异常,如瘫痪、无力、关节痛等;下2/5治头面部病证,如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硬化等。
  3.顶颞后斜线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从督脉百会穴至颞部胆经曲鬓穴引一斜线。主治感觉功能障碍病症,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
  4.颞前线在头的颞部,从胆经的颔厌穴至悬厘穴连一直线。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口腔疾病等。
    5.枕下旁线在后头部,从膀胱经玉枕穴向下引一直线,长2寸。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
    中风后遗症的体针治疗是传统的有效治疗方法。《内经•素问痿论》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论点。因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气血通畅,则筋肉、关节得养,肢体运动功能得以恢复。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针刺穴位,中风后遗症的患者也可以按摩这些穴位,从而调理人体经脉气血,有助于中风后遗症的康复。穴位按摩时,可在穴位处做一紧一松的按压,频率为每2—3秒钟按压一次,按压要有一定的力度,穴位下面出现酸、麻、胀、重的感觉,即有“得气”现象为佳。
    上肢:   
    手阳明经:肩耦、臂孺、曲池、手三里、合谷。
    手少阳经:肩醪、天井、支沟、外关。
    下肢:
    足阳明经:髀关、伏兔、梁丘、足三里、解溪、内庭。
    足少阳经: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丘墟。
    足太阳经: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申脉。 
    如果伴有言语不清者加任脉穴廉泉、督脉穴哑门。
    下面介绍一些重要穴位的取穴方法。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处,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陷中。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曲池穴,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简便取穴:前臂弯曲成直角,肘横纹上缘最高点处。肩髑穴,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外关穴,在手背腕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简便取穴:手背腕横纹正中上约三横指处。环跳穴,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臀裂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风市穴,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膪横 纹水平线上7寸。简便取穴:直立,手下垂于体侧,中指尖所到处 即是本穴。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简便取穴:拇指沿胫骨外侧缘往上移,当触摸到一突出的斜面骨头,拇指尖下即是本穴,按压时有酸胀感。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委中穴,位于胭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简便取穴:胭窝横纹中点即是本穴。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简便取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即是本穴。
    腹针是一种以神阙(肚脐)系统为核心,通过针刺腹部的特定穴位,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的新型针灸疗法。目前应用腹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报道很多,也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以脐为中心的腹针穴位距离脏腑最近,在调节脏腑的功能上优势明显,可有效的纠正脏腑的偏盛偏衰,鼓动经气运行,疏通经络,调节人体各个方面的失调,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腹针治疗中风后遗症常用处方有:1.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和关元;2.腹四关——滑肉门(双侧)、外陵(双侧);3.调脾气—一大横(双侧)。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下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气海穴,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关元穴,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滑肉门,在上腹部,当脐中上l寸,距前正中线2寸;外陵穴,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大横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距脐中4寸。
    目前临床认为,中风患者应在病情稳定后及早康复锻炼和针灸治疗。通过针灸(包括头针、体针、腹针等针灸疗法)治疗,可以促进偏瘫、失语、口歪眼斜、吞咽困难、肢体麻木等症状尽快恢复,减轻病残程度,缩短康复时间。另外,患者在中风后遗症期的自我保健也很重要,这不仅包括患者自身或者家属帮助其进行穴位按摩及功能锻炼,还包括饮食调理和患者的心理调节。饮食要清淡,合理搭配营养,可适当多吃一些瓜果蔬菜,如芹菜、茭白、莲藕、白菜、香    蕉、橘子等,多饮汤水可预防便秘及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蛋白质的补充以鱼类为主,少吃牛羊肉、猪肉等畜肉及其内脏。忌酒类、浓茶、咖啡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另外,中风后遗症患者多有气虚血瘀之证,因此可以在煮粥和煲汤时加入一些补气活血的中药,如黄芪、桂枝、田七、当归等。
  心理调节在中风后遗症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和接受。由于长期卧床,患者容易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甚至出现抑郁症状。因此就需要家属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多陪其聊天,一起欣赏音乐、影视,阅读书报,户外活动等等。让患者充分感受到亲情的温暖,重拾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这样患者配合治疗的主观能动性就会明显提高,从而提高康复治疗的疗效。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是身体的康复过程,也是心理的康复过程。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点击查看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企业服务

推广信息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1999-2009 TH55.cn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