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心悸,指的是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其发作与情绪的波动、劳累、惊吓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心悸作为一种自觉症状,可出现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机体对自身发出的警示信号。一般来讲,一些常见的心脏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以及非心脏本身原因引起的疾病,如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低钾血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等,都可出现心悸。
祖国医学中关于“心悸”的病因,不外乎以卞四种,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全面概括了心悸发生的原因,并基于同病异治的思想,针对不同的病因,对其防治进行了指导。
一、体虚劳倦
一.气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精微物质,来源于先天,有赖于后天的滋补。五脏六腑皆有其气,心脏之气,日心气,具有向上、运动的特点,故属阳。心气心阳是心脏赖以维持其生理功能,鼓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心气受损,鼓动无力,则出现心悸。素体虚弱、久病、劳累等,皆可损伤心气。患者常自觉心悸,并可出现气短、失眠多梦、面色无华、头晕目眩、纳呆食少、倦怠乏力、腹胀便溏、畏寒肢冷或潮热盗汗等症状。一般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器质性一般较功能性更为严重,活动时或者剧烈活动后心悸症状减轻或消失者多为功能性改变。
防治原则:当补当养。可运用补益心气的中草药,并且避免超出心脏负荷的体力劳动。常用中草药有人参、黄芪、当归、白术、炙甘草。畏寒者可加用附子、煅龙牡、桂枝。潮热者可加用煅龙牡、浮小麦、山萸肉。
二、七情所伤
心主神明,情志为病,往往会影响到心气的正常运行,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怒则气逆、恐则气下,因此,惊吓、忧思、大怒、大恐,皆可导致心悸。
防治原则:调节情志。良好的生活习惯,舒畅的情绪状态,是防治此类心悸的良药,而药物可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易惊者可以远志、石菖蒲、茯神、磁石安神定志。忧思者当选柴胡、薄荷、郁金疏解郁愁。
三、感受外邪
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影响到心气心血的正常运行,可出现早搏,见于病毒性心肌炎、细菌性心内膜炎、梅毒性心脏病等。另外,对于本身有心脏疾病的患者,感受外邪常可加重心脏疾病,从而出现心悸等症状。因于寒冷刺激而发病,大多属于缺血性心血管疾患,常伴有心胸憋闷疼痛等症状,感受寒邪导致发热后出现者,又多与心肌炎症、心功能不全等有关。
防治原则:避邪驱邪。《黄帝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体育锻炼是最好的预防保健方法,对于素体虚弱的患者,尽量避免受凉,忽冷忽热等。中药可以黄芪、白术、防风等补益正气,抵抗外邪。
四、药食不当
饱餐会加重心脏负担,可诱发心悸。此外,浓茶、浓咖啡、大量吸烟可导致交感神经亢进,从而出现心悸。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也可引起心悸。
防治原则:停药忌食。
由于上述原因出现的心悸,调节饮食,忌食刺激性食物即可缓解。如因药物原因出现心悸,需及时向临床医师反应,根据病
情,调整药物的使用。
总而言之,“心悸”作为一种症状,可由多种原因诱发,明确病因,对症调理是必须的。早睡早起,适当锻炼,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愉悦的情绪,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一些早期或症状较轻的“心悸”常可不药而愈。